湛江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

“反洗钱知识进校园”之反洗钱小课堂③ | 防范身边的新型洗钱犯罪
所属栏目:财经新闻        录入时间:2023年03月10日        


廉江农商银行围绕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反洗钱预防体系的总目标,开展一系列贴近高校、贴近学生、贴近生活的反洗钱宣传活动,切实加深青年学生对洗钱危害的认识和对反洗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,构筑防范洗钱等违法犯罪坚强屏障。

很多学生可能会以为洗钱只是在影视剧里出现,离我们现实很遥远。其实,钱离我们很近,一不小心可能就被洗钱套路了。为了解这些套路,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保护自己,远离洗钱“十面埋伏”。

我们推出系列宣传文章,为学生提供防范洗钱风险的“秘籍”。本期,我们选取利用网络直播、网络刷单等新型手法开展洗钱活动案例,分析危害当代大学生的犯罪活动,引导大家学法守法,提高洗钱风险意识,识别网络生活“陷阱”,谨防成为洗钱“白手套”,以实际行动助力反洗钱工作,维护国家金融安全。继续用“活教材”,讲好反洗钱“大道理”。



直播打赏成洗钱工具

案例一

年轻人聚在一起共同创业本是好事,但有群年轻人面对经营压力时,却选择了歪门邪道。


案例简介

万某是一名从事网络直播行业的“90后”。由于经营不理想,万某动起了“歪脑筋”,想通过网络直播帮助境外犯罪团伙洗钱。而境外诈骗团队也盯上了网络直播打赏这一新的洗钱渠道,两者便一拍即合。



境外诈骗团伙用赃款在万某等人的直播平台大量“刷礼物”,从而将赃款汇入万某的公司。


万某等人通过公司运作将钱从第三方支付平台提现,再安排员工将钱款交付给境外诈骗团伙,为方便公司运作洗钱需要,万某还安排员工收购他人的银行卡,公司上下投身到了洗钱犯罪中,2020年10月至11月,万某等人帮助境外诈骗团伙,洗钱近500万元。

万某等人先后被警方抓获归案,法院认为万某等人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依法对万某等被告人分别判处,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4年4个月不等,并处罚金1.5万元至6万元不等。




案例启示

年轻人自主创业本是值得鼓励的事情,但要时刻守住法律的底线,在知法守法的前提下创业,不可有“歪脑筋、赚快钱”的侥幸心理。另外,如遇到有人找你加入直播平台“水军”时,一定要擦亮眼睛,明确拒绝。要知道,如果你参与洗钱,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。

案例来源:《创业不成将网络公司转型洗钱,将赃款用于直播间刷礼物》,株洲晚报。



网络刷单牵出洗钱行为


案例二

大学生被抓,只因“帮”了别人的忙......

 
案例简介

张某是刚进入大学生活的新生,在朋友的引诱下,伙同同学将个人银行卡出售给他人,供犯罪团伙洗钱。


公安机关接市民报警,称其听信网络刷单赚钱广告,被骗5万余元。


公安机关通过侦查发现,该案涉及在校学生,张某利用自办银行卡,协助网络诈聘团伙,中转资金步家银行卡33张异常流水资金1200万条元,还介招同学办卡。

到案后,张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,


2022年,江苏省宜兴市检查院对该案提起公诉。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,缓刑一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1万元。




案例启示
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往往与洗钱罪有极大关联。犯罪分子在设法转移、掩饰犯罪所得时,需要大量正常的银行卡过渡,学生往往是犯罪分子利用的对象,我们时刻要注意用卡安全,切勿因小失大。

案例来源:《学生被抓,只因“帮”了别人的忙......》,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。



校园贷背后有黑恶势力


案例三

一个盘踞在武汉坑害学生的校园贷团伙,被法院一审认定为恶势力犯罪集团,4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刑。


案例简介

彭某等人在武汉非法开办校园贷业务,主要针对在校学生放款,通过肆意认定借款人违约、强行催收借款、逼迫借款人向他人再借款偿债等手段,实施敲诈勒索。


小方联系上了该公司负责人彭某,因为急于用钱,小方接受彭某的苛刻条件,写下一张10580元的欠条,后彭某强制加收服务费等共6000元,最终小方实际到手2000元。

几天后,彭某等人找到小方,要他还钱,小方迫于无奈筹了10580元交给他们,不料对方又索要“催收费”2000元,小方被迫给了他们。

2018年7月,彭某等人被武汉公安抓获并刑拘,2019年3月,彭某等人恶势力犯罪集团敲诈勒索案,在武汉作出一审判决,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,3年6个月至4年6个月。




案例启示

非法“校园贷”、“网络贷”往往伴随着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相关的洗钱活动。由于经济困难或过度消费等原因,加之相对缺乏金融常识,学生往往容易轻信不良校园贷、网贷机构,陷入“非法校园贷”“网络贷”等涉黑涉恶案件中,有的被害人为躲避债务不得已选择辍学,或者协助黑恶势力洗钱,值得警醒。

案例来源:《借大学生8000元只给2000元,几天后逼要12580元,这4名90后被判刑》,长江日报。




账户收钱暗藏犯罪


案例四

2022 年,湖北公安收网了一起特大跨境赌博案。



公安调查发现,某款手机棋牌游戏App实际上是一个在线赌博平台其中的棋牌游戏输赢,都是以现金充值购买的“游戏豆”来结算。

为了逃避侦查,一些境内代理团伙向参赌人员售卖“游戏豆时并不会直接收取转账,交易全部用境外数字货币结算。

经过细致调查,警方成功破获该起特大跨境赌博案件,在境外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,涉案数字货币被法院判决没收。



案例启示

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,心存侥幸利用区块链钱包具有相对匿名、隐蔽特点,通过数字货币转移、洗白赃款,以逃避法律监管。殊不知法网恢恢,疏而不漏,钱包账户已真实记录每一笔罪证,再高明的犯罪也难逃法律的制裁。

案例来源:《数字货币没收案的背后》,法治日报。